过去的五年,物理与电气能源工程学院认真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强化专业学科内涵建设,在一流党建、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业绩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党建引领,着力推进“六项工程”,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融合共进,为构建学校高质量发展格局持续赋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立德树人落地见效。2019年3月入选云南省高校“创建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教工党支部2020年9月入选云南省“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2022年3学院教工党支部获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称号,2022年10月教师党支书记工作室入选云南省第四批“一流党建”示范“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2年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学生第二党支部被选树为校级样板支部创建单位。2021年,司民真同志被授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家旺同志被授予云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建设内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持续加强师德学风、清廉校园建设。2019年,“物理教研室”被授予“楚雄州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学院2019年、2022年、2024级学生军训获“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司民真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24年陈彦辉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9至2022年学院连续获得就业创业工作一等奖,2023年获就业创业工作二等奖。2022年学院被评为楚雄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专业与职业能力融合,推进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
围绕硕士点建设,积极推动学科研究,形成了分子光谱应用技术、计算物理、材料物理、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利用技术与工程、能源材料与物理、生物质能转化利用工程等学科方向,专业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物理学学科入选“2018-2021”年云南省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启动建设学科,能源动力入选云南省“2021-2023”年专业硕士建设点。2020年,材料力学行为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为云南省高校创新团队。2019年以来,新增晶硅材料切割与晶硅组件制造工程中心、太阳能综合应用与智能微电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专业学科建设平台。学院教师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地区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16项、校企合作横向项目2项,在SCI、EI刊源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多项成果获省州科学技术奖。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强化专业内涵发展,构建了“重品德、强基础、突能力,专业与职业能力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增A去D”建设。物理学专业2019年获批为学校应用型示范建设专业、2020年入选“双万计划”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遴选为云南省地方优师专项计划培养专业点、2022年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入选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云南省本科高校新兴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云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B类)建设备案专业。

图4. 学院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强化课程建设,积极推动教研教改项目和课程思政项目研究。2023年6月,“大学物理”课程获批第二批云南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2023年11月,“塔式光热电站动力循环运行工况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山区风电场规划与并网运行特性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分布式微电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衰减及功率预测仿真实验”4门课程获批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19年以来,学院7位教师申报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南省课程思政及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获批立项7项。学院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10人次。


图5. 学院教师获教学竞赛获奖证书
建强第二课堂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实验室开放项目、专业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及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六项一目”第二课堂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第二课堂体系,2019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竞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等专业学科竞赛获国家、省级一、二、三等奖133项,获奖学生228人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6项;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获校级立项4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达150人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学院教师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获校级、院级立项40项,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达500人次。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办学密切对接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与宇泽半导体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2022年7月,学院与宇泽半导体有限公司组建“宇泽管培班”(38名学生),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2023年11月,学院与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组建“晶科光伏专班”(103名学生),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培养模式,将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培养。依托学院国家、省级平台,承担“热场结构提升重掺磷硅单晶生长过程晶体氧含量、电阻率均匀性控制应用”“XRD物相成分定性及定量分析在高纯锑真空蒸馏提纯工艺中的应用”等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助力楚雄云南光伏产业重点发展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州建设。

学院构建“重领导、重培养、重培训、重信息”的就业创业工作模式,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名列学校前茅,就业创业工作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以来,学院分别获得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毕业生考研升学成绩显著,2023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升学率达29.17%、2024届物理学专业考研升学率达21.35%。团学建设成效明显,2023—2024学年,学院分别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第二课堂先进集体”称号。
内培外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内培外引”改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突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2019年以来,新增教授4人、副教授9人。学院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高职教师占比达59.52%;新增博士9人,现有博士16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8%;有博硕士生导师3人;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2人;楚雄州彝乡科技领军人才1人,兴楚人才1人,楚雄州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
供稿:物理与电气能源工程学院
审核:钟振华
编辑:袁双云